摘要:近年来高层、超高层、大跨度工业厂房、地下隧道、桥梁地铁等工程的日益增多,促使脚手架模板工程的应用日渐增多,但这常常是伤亡事故频发多发部位,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了住建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预防重特大倒塌事故的发生,笔者结合近20年来工作经验,深入剖析脚手架、模板工程倒塌事故引起的主要原因及如何有效的控制此类坍塌事故的发生,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脚手架、模板倒塌原因、对策
引言
脚手架及模板支撑系统作为建筑施工作业的主要承载体,不仅可承受施工作业人员建筑(安装)材料、小型工具设备配件的堆放等荷载,同时还是短距离水平垂直运输的通道和作业平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现场中。近几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工业厂房、地铁、桥梁工程的日益增多,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从而也是重大恶性事故频发多发部位。仅在2011年全国建筑业各类较大事故中,脚手架、模板工程坍塌受伤和死亡人数均居第一位,分别占事故总量的40.6%和44.5%;
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11年全国建筑业事故起数比例图
在2013年坍塌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比均上升13.3%,尤其是在较大事故起数中占比70%,反映出脚手架、模板支撑等危险性较大作业人员比较集中,容易造成坍塌等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经过近几年的预防和整治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有效地遏制了重特大坍塌事故的发生,但坍塌事故多发问题依然很严重。具体如图2所示
一组组数字和死亡人数令建筑业同行们压力倍增,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者们也是如履薄冰,如何预防和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只有深入分析脚手架模板工程倒塌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源头治理控制措施,对保证建筑施工安全具有深远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
1.脚手架及模板工程编制方案与现场脱节不指导施工。绝大多数事故案例告诉我们,所有事故的发生深层次原因都与施工方案不无关系,经过笔者多年来检查工作中发现现在绝大多数施工方案还是由总承包企业直接编制,按标准规定要求,脚手架、模板工程应该由承担脚手架模板安拆单位也就是劳务分包技术负责人直接编制,然后在搭设前向搭拆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而在现实情况中绝大多数劳务安拆人员仅负责搭设,造成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与现场搭设严重脱节,另外在实际施工现场中,编制方案人员只是习惯性参照标准规范中的数据尺寸进行稳定验算,而不是按施工现场中实际进场的钢管的管径和壁厚进行验算,且有的在验算中缺少局部最不利位置及锚固点等关键部位和环节的验算,导致对整体稳定性验算不准确,形成了对整体稳定性的误判,这样也给事故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2.原材料不合格。脚手架和模板工程主要材料包括:钢管、扣件、U型托、模板、槽钢(工字钢)等主要配件,目前钢管扣件生产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很难保证达到要求。随着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厂家越来越多,个别厂家为了抢占市场、低价竞争,产品质量低劣,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笔者对部分施工现场模板支持钢管壁厚分四批作了逐一摸底见附表某小区工程模板支撑钢管壁厚统计表。
某小区模板支撑钢管壁厚统计表
序号 | 测 量 值 | 平均值 | |||
1 | 2.96 | 2.87 | 2.93 | 2.91 | 2.92 |
2 | 3.07 | 2.98 | 2.58 | 2.15 | 2.70 |
3 | 2.5 | 2.7 | 2.7 | 2.7 | 2.65 |
4 | 3.5 | 3.0 | 3.45 | 3.06 | 3.25 |
5 | 2.95 | 2.58 | 2.68 | 2.98 | 2.80 |
发现最小值壁厚为(2.5+2.7+2.7+2.7)/4=2.65mm(平均值),而施工现场最大值钢管壁厚为3.25mm(平均值),也就是说在施工现场最理想的壁厚最大值为3.25mm,而国家规范明确规定模板支撑钢管壁厚为φ48×3.6mm;据国家规范整整差了3.5mm,在某实验室随机抽检的两组扣件称重发现,国家标准为12N,而实际称重却为7.9N左右,具体如下图2所示:
1、旋转扣件:
标准扣件值 实测施工现场扣件值
2、对接扣件:
标准扣件值 实测施工现场扣件值
还有另一关键因素,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脚手架扣件材料必须具备产品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及相关检测证明等,对于钢管扣件使用前应按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按批次进行抽样,送法定检测单位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钢管扣件一律不准使用,但这项规定在具体实际上却操作性不强,且监管在某些区域还处于盲区。
3.架体搭设不符合规定且随意性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中对架体杆件间距、连墙件布置、剪刀撑设置、纵向扫地杆搭设都有明确且有的还是强制性条文,必须贯彻执行;但在日常工作检查中,由于分包队伍中人员素质及能力技能限制,任意按自己习惯扩大杆件间距及连墙件距离、剪刀撑滞后于主体结构等情况举目可见甚至还有私自改变已审批施工方案或者根本不按施工方案进行,你编你的,我搭我的,搭设随意性强,改变了架体稳定结构,按习惯经验做法违章冒险施工,加上检查监管不到位情况下极易导致坍塌事故的发生。
详见下图:
4.模板支撑浇筑顺序错误。按照《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中4.4的要求: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工程师确认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安全生产条件后,签署混凝土浇筑令后,方可浇筑混凝土;第4.4.2规定:框架结构中,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顺序,应按先浇筑混凝土,后浇梁板筑混凝土的顺序进行。但在有的实际工程中,有的项目负责人盲目追求工期,借口重点项目的幌子盲目采用梁板柱同时浇筑,同样的架体载荷超过2倍多混凝土重量载荷,再加上有的模板支架随意扩大立(横)杆间距、缺少纵横向水平杆(扫地杆)及剪刀撑,缺少防滑扣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交叉,极易发生坍塌事故。
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防控措施
1.严把施工方案编制审查关,进行全方位监管。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第26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较大的分部(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根据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对设计深基坑、地下暗挖、高大模板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项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单位还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为了把《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切实贯彻落到实处,笔者建议为保障施工方案能与施工现场搭设紧密结合,建议脚手架、模板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施工方案由具体承担搭设和拆除分包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编制,总承包专业负责审查把关,如果分包的搭设拆除施工队确实无能力编写,可委托有编制能力的公司进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约束搭拆人员按照自己编制方案进行施工,避免施工方案和具体搭拆脱节。
2.严把钢管扣件等构件质量关。进行全方位监管,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4条的规定:钢管扣件进厂必须持有生产许可证,并按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销售 。钢管和扣件等配件 进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把关,必须检查其是否持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和相应的检测证明报告,按批次分类入场,不合格的应及时报废。作为监管部门要加强钢管扣件生产使用、租赁等环节的管理,规范钢管扣件生产租赁使用等有序使用,发动社会各行业举报生产、销售和使用劣质钢管扣件等不法活动,对查处的及时追踪报道曝光,检测结果应及时公布,使不合格产品无存在空间,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发生。
3.严把架体搭设及模板工程浇注顺序关。所有脚手架及模板工程倒塌主要原因是支撑失稳,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搭拆脚手架,按程序和导则的要求分开浇注模板工程,在脚手架、模板工程搭拆前,相关施工单位应对搭(拆)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针对相应施工方案进行搭拆作业,不得随意更改减少立横杆间距、剪刀撑和连墙件设置,不碍违反浇注顺序浇注混凝土,经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另外对于整体提升脚手架一定要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之35条规定,必须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搭设完整体提升架检测合格后,施工单位再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验收,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验收,在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登记,登记标示应当置于或附着于该设备设施的显著位置。
4.严把教育培训关。在建筑施工现场最直接接触脚手架、模板工程的操作工人大都是一线农民工,有的直接是从“田地里放下锄头,在工地上拿起瓦刀”,不具备真正的搭设和操作技能,自身的素质和安全意识不高,对操作技能的把控能力不够,对脚手架产品理解深度不够,最终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施工,有的只能凭经验主义,习惯性做法进行搭设,对安全生产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要切实提高一线操作人员对脚手架、模板工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手架、模板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对脚手架模板工程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脚手架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且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安全培训。《建筑施工扣件或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脚手架搭(拆)人员必须是经过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036)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上岗人员应定期复检,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施工单位自身应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作业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杜绝违章作业。按照规范要求,培训人员既包括作业施工人员、企业一线岗位操作工,还应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和安全专业管理人员,要大力加强对脚手架模板工程基础知识、事故案例的学习、教育和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课,提高所有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结束语:脚手架、模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程预防控制。但只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原因根源,加强控制施工方案审查编制关、钢管扣件质量关、搭设浇筑关、培训教育关这四个重要关口,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发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把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排除在安全门槛之外,抓好事中事前的各项工作,相信一定会避免坍塌事故的发生。
参考标准文献:
(1)国务院393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2)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3)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4)[2009]254号《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作者简介:梁子军(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6年任聊城市建筑安全监督站副站长,2013年任聊城市建管处检测服务中心主任)赵汝广(2014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9年任聊城市建管处检测服务中心副主任)第三作者:许广法(2011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任聊城市建筑安全监督站科员)